驳“海宁楼市崩盘论”
发布时间:2014-05-21 15:22:36
4月15日晚,21世纪网财经记者发布了一篇“浙江海宁的楼市冲动:1.6万套库存压顶”的文章,随即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标题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海宁楼市要崩盘:多楼盘烂尾 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浙江海宁楼市崩盘在即 库存压顶消化需8年”等等,那到底海宁的楼市是怎么一回事呢?针对21世纪网财经记者的报导,我们一一来分析报导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1、财经记者将立德公司不符合交付条件的房产项目,说成是海宁楼市崩盘,已出现烂尾楼,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造谣行为。
21世纪网报道的“个别房企崩盘,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旗下的多个项目已经烂尾”。文章中提及的这家房产公司,就是海宁市立德房地产开发公司。立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企业,立德的破产事件其实发生在2012年,早在2011年当地就有了风声,而它的破产原因并非是在海宁房地产业务上资金链断了引起的。而恰恰相反,立德房产公司在海宁的房地产项目都是销售良好,并赚了大钱的。立德公司的吴老板大名鼎鼎,或许海宁当地人对他有什么爱好最了解不过了。是因为吴老板个人的一些原因致使的,与其海宁房地产业务运作并无直接联系。提及多个项目已经烂尾,请问是哪几个项目,丽都水岸、金桂苑还是隆溪玫瑰园?是海宁本地人的都非常清楚的吧,这些项目都是全部销售一空,二手房市场上,立德开发的房产也是非常抢手,哪来的烂尾楼。文苑路法院北面有一幢是立德房产开发的写字楼,早已销售光了。现在只是房产公司的原因,导致无法符合交付条件。事实跟海宁的房市是没有一点影响的。财经记者将立德公司不符合交付条件的房产项目,说成是海宁楼市崩盘,已出现烂尾楼,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造谣行为。
2、对康桥名城3期“峰顶价”与“封顶价”偷梁换柱。
21世纪网财经记者是这样写道的“距离百合新城2公里处,一家名为康桥名城三期的楼盘也正在为开盘预热,在售楼处外墙上打出了“封顶价9600元/平米”的标语”。文章内容与实际严重不符。事实是4月20日即将开盘的康桥名城3期,对外宣传是“峰顶价”9600元/平米,但此“峰”非彼“封”。”“峰”和“封”虽是同音字,但完全是二个概念。财经记者颠倒是非,偷梁换柱。封顶价的字面意思很明确是指最高售价,而峰顶价却意思截然不同,据了解到的情况,康桥名城3期目前对外宣传的峰顶价9600元/平米售价,是最顶楼大户型的极少数房源。开发商只是以此来蓄客而已,绝非是所售房子是不超9600元/平方。
3、对个别楼盘宣传标语的正确理解。
21世纪网文中提及海宁楼盘到处打折优惠,更是用“开元名都拉起了横幅“存2000抵80000”,景湾银座则打出“LOFT公寓买一层送一层”的标语。”力证“除了康桥是明降外,其他楼盘都在暗降”的事实。
开元名都目前还未开盘,处于蓄客期,参考其周边楼盘的售价一般均价都在1万以上,若以售价1万/平米测算,开元名都每套售价在100万左右,即使是优惠8万,换算成折扣也只是8%,对于开盘项目优惠5%-10%范围,这在市场中并不稀奇。而至于LOFT公寓买一层送一层的广告语,作为目前市场中购房者在理解上并不困难,谁都不会把LOFT结构的房子理解成买一套送一套吧。除非从未接触过这样产品的人士,否则作者在这些广告语的解读上就错得太过离谱了。
4、消费市场均为刚性需求、自住型,二手房市场秩序井然,民间无大规模集资现象,海宁市场无崩盘基础。
从神木楼市崩盘可以看出,当地楼市出现崩盘的起因不外乎全民炒民、严重的民间集资、借贷行为以及当地基础经济不牢固。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神木县的相关情况。
神木县总人口仅40多万,却有数百万平方米的房产,开建的新城背后,亦是开发商、炒房者百余亿元的三角债危机。2013年,其GDP由2012年的1003亿元直降近百亿,仅为925亿元。财政收入则由2012年的220.7亿元下降到175.26亿元,下降20.6%。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5.58亿元,比上年下降17.8%。在神木县十之七八的普通家庭都曾经参与炒房。当地多位曾参与炒房的居民告诉记者,神木新村、神木二村,甚至在一些乡镇集中开发的楼盘,在2008年至2012年都是炒房者的炒房战场。最初几年,在煤炭市场火热,全县经济总量节节攀升至千亿规模的过程中,不少人都因炒房发财。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煤炭经济不济,尤其是2013年7月神木信贷危机爆发后,大部分炒房者都成了房东。现如今炒房者们纷纷抛房,分布于县城各个角落的中介信息栏贴满抛房客们的卖房信息。滨河路一处中介的信息栏显示,曾经标价180万元的158平方米房子,如今仅标价120万元。当地中介表示,若想要的话,价钱还可以商量。在神木县城东兴街上,随处可见类似“此楼整体或分割出租”“低价出售高档写字间”“此楼11层、12层整体出租出售”等挂在显眼处的广告。房价下跌,昔日火爆一时的部分高档会所也挂出整体转让的招牌。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海宁的情况。海宁一直以来炒房客几乎很少,或许算得上有点炒房情况的只有百合新城最先开发的多层一期、二期。当时还是2004、2005年左右,一批外地客户看中绿城品牌,随后便跟随至海宁投资购房,据海宁中介提供的交易数据,流入二手房市场的约有100多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被本地自住型购买。即使在2008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全市均未出现集中大量抛售现象,因为没人炒房,买来都是自己住的。最近几年国家信贷调控,即使想炒房也没有资金支持,所以炒房客少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