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23〕70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实施商品消费提档行动,强化消费动能
(一)促进汽车消费。加快制定并落实《海宁市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方案》,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2023年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400个以上。促进汽车更新消费,优化实施汽车销售奖励实施方案。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落实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和充电基础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新能源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提高比例,确保新增或更新的机要通信用车和老干部服务用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鼓励事业单位业务用车更新车辆新能源化,鼓励国有企业公务车辆,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产品。加大汽车登记服务力度,在全市2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增加机动车转入权限,方便嘉兴市域外的二手车转入就近办理。在皮革城新能源汽车综合体增设机动车登记服务站,方便群众就近办理。(责任部门:市发改局、商务局、市税务局、市供电公司、市机关事务中心、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二)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完善人才购房补贴,加快研究出台新一轮人才房票政策,缓解人才购房首付资金压力,着力解决新引进人才、青年人才等重点人才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有效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激发购房需求,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优化房票购房政策,调整房源库,扩大房票使用范围。试行农村搬迁房票安置,有效扩大商品住房购房需求。优化土地供应,探索“搭配出让”方式。把握供地节奏,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及区域存量情况,精准有效供地。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鼓励同步开展农房节能改造和品质提升,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责任部门:市住建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公积金中心)
(三)推广绿色智能消费。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提升家居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鼓励家电销售企业开展惠民让利促消费活动,深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对家电企业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予以适当补贴,按照产品能效、水效等予以差异化政策支持,累计发放补助100万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分局等)
二、实施消费场景提升行动,拓展消费空间
(四)擦亮“夜潮城”金名片。鼓励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业态,最大限度放开零售业夜间、闲时外摆管制,合理设置限时、夜间停车等临时占用道路的机动车泊位,延长公厕服务时间,鼓励具备条件的场所实施 24 小时营业,支持宽塘特色商业街、志摩故里·硖石等特色景区和奥特莱斯、银泰、爱琴海等主要商圈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 小时便利店以及深夜食堂,培育发展“厢里厢外”等特色夜间集市,激发夜间消费新火力。完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保障,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延长公交运营时间。(责任部门: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城投集团等)
(五)拓宽消费载体。挖掘海宁文化旅游、商务、休闲资源,依托“潮豆豆”等平台联合商家打造盛夏乐购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形成规模促销效应。推动宠物行业消费升级,建立食品用品、保健诊疗等宠物经济新业态,多举措推动宠物经济良性发展。支持特定区域开展特色商业外摆,规范、合理设置和管理临时摆卖点,出台商业外摆实施细则,对经营范围、区域和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流动便民商贩有序摆卖,燃起城市中心烟火气。鼓励各城市社区利用小区内部场地开设各类居民小集市,鼓励商家利用农村家宴中心等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周末大集市、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依托市会展中心,开展汽车等促消费展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会展消费。(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综合执法局、城投集团、市传媒中心等)
(六)壮大数字消费。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一谋划、统筹布局、开放共享”原则,全面支持5G基站和通信网络配套设施规模化部署,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支持华联、银泰和奥特莱斯等零售企业,以及皮革城、家纺城和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开展新零售业务,支持银泰“喵街”等应用开设网络集市等线上新零售场景,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提升网上购物节质量水平。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对当年度新增线上新零售达到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零售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或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00万元(奖励就高不重复)。鼓励数字技术企业搭建面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责任部门:市经信局、市商务局)
三、实施服务消费扩容行动,激发消费活力
(七)扩大餐饮服务消费。支持各镇(街道)举办美食节,鼓励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做大夜间餐饮消费市场,繁荣夜宵经济,打造特色美食街区,2023年开展钱塘美食节等餐饮促消费活动5场以上。深化阳光厨房建设,扩大餐饮服务消费。扩大餐饮服务经营主体和范围,对从事外卖经营的经营主体进行“阳光厨房”安装建设补助,在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开设有外卖网店并正常经营的商家,按700元/年/家的标准享受优惠政策,每年发放奖励资金150万元,年内力争新增外卖商家经营主体数量10%。(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八)丰富文旅消费。加强潮城海宁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加快构建以盐官音乐文旅项目为龙头的一廊一城一带文旅融合发展格局,2023年举办文旅消费促进及对外推广活动10场以上,发放文旅类消费券150万元。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丰富旅游新业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盐官音乐文旅项目为核心,出台景区门票阶段性减免优惠政策及特色主题旅游路线,在携程旅游等OTA平台推出“星级酒店+景区”等组合型旅游产品。以个性化、精品化为重点,推出特色定制文旅伴手礼。做好市文化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工作。持续开展高雅艺术演出、视觉艺术展览、传统文化展示等各类精品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游客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艺术类培训消费,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审批服务,指导培训机构正规经营。深入开展“文艺赋美”工程,动态增加“文艺赋美潮城”示范点位。加大海宁市“文化共富卡”宣传推广力度,壮大加盟商户队伍,丰富文化保障内容、形式。加快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培育壮大新型夜经济和文旅消费集聚区。(责任部门:市文旅体局、盐官度假区等)
(九)促进文娱体育消费。加快备案申报审批服务,持续投放优秀电影作品。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增加文旅体活动供给和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影院消费,鼓励全市电影院推出观影促消费系列活动。健全体育服务产业推进体系,支持以鸿翔体育等特色企业为载体,强化体育培训、赛事策划、体育场馆运营等业态培育。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加强体育公园建设,推进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环浙步道等项目建设和运营,继续推行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落实居民区配建健身设施,提升完善“10分钟健身圈”,2023年举办和引进马拉松、斯诺克、轮滑、水上运动、高尔夫、音乐节等重大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活动30场以上,提升原有赛事品质,增加受众面广的线下线上体育赛事,打造若干“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赛事,促进体育装备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业门票等体育消费提升,带动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等服务业发展。(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体局)
四、实施农村消费提振行动,助力消费扩面
(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和新零售,推动电商平台和企业丰富面向农村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农产品营销主体开展网络销售,对年销售农产品500-1000万元、1000-3000万元、30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快递物流费用超过20万元的,每年给予20%以内、最高20万元的补助,补助期限不超过3年。2023年举办农村直播电商培训孵化班3场以上,培养一批直播电商人才。完善市镇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制定网点建设方案,依托客货邮建设项目推进潮乡共富驿站示范点建设,加快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逐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
(十一)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以“海宁农珍”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2023年组织开展水果节、农博会、年货节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6场以上,依托实体店、线上商城、抖音号等各类平台,加强产销对接,打造农产品消费、销售“双便利”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品牌引领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管理标准,开展市民最喜爱土特产评选,加强与农产品营销公司合作,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责任部门:市供销总社、市农业农村局)
(十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落实“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推进休闲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农家乐,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千宿计划和露营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民宿露营地。因地制宜打造若干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体局)
五、实施消费品质升级行动,强化消费质量
(十三)拓展多层级消费群体。顺应大众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创新多层级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科学引导企业家等高收入群体在旅游、文化和大宗商品消费,鼓励优先采购本地名优商品,引导商会会员活动在本地开展。改善企事业单位中收入群体消费预期,稳定收入持续增长信心,引导一部分群体可以通过消费信贷等方式优先购房买车。支持发展“她经济”,推出涵盖“购、旅、食、娱、亲子”内容的“YOU GO海宁”巾帼商旅线路,举办潮姐姐共富集市、巾帼创业创新大赛、系列女性沙龙等活动,链接资源,引导开展各类女性专场优惠活动。积极扩大35周岁以下年轻消费群体消费潜力,围绕旅游、美食、婚恋、交友等消费新动向,组织举办青农集市等特色活动,打造更加注重体验、互动和参与的时尚消费活动场景。(责任部门:市工商联、市妇联、团市委等)
(十四)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积极创建省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市。推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分批分类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2023年改造7个以上。开展软硬件提升行动,推进市场管理大升级,实现商户诚信经营、食品安全放心、社会各方满意的多赢效应,力争在全域范围内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智慧高效、环境舒适、服务满意、质效兼优,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贸市场。保障投入力度,延续并优化财政补助政策。对农贸市场主办方开设网上菜场,月平均交易量超过1000单且交易金额大于5万(时间起算2023年8月—2024年7月),一次性补助3万元。农贸市场主办方发放消费券的,按5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责任部门: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五)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聚焦于商圈、街区、景区、新农村等重点区域,选择一批精品单位替代创建条件一般的放心消费单位。持续优化参创行业结构,形成一批有海宁特色的放心行业(领域)、放心工厂、放心商圈、放心单位、放心乡村(社区)。年内培育各类放心消费单位3050家,营造安全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持续推进放心市场创建行动,加快创建“城乡放心农贸市场”。上线原创设计保护“知源码”,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平台功能,健全完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链条,构筑知识产权治理新生态。推行经营户信用评价和诚信保证金两项长效管理制度,探索完善经营户自主管理模式,提高自主管理意识。积极开展课程培训,提高管理服务意识。力争实现放心农贸市场全域覆盖。(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六、实施消费环境优化行动,完善消费政策
(十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实施消费促进专项投资政策。密切跟踪国家专项债政策导向,做好项目储备,重点谋划交通停车场、卫生健康、养老托育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里的消费型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年度政府投资计划,重点推荐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保障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保障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允许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改变用地结构和性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文明城市规范要求和所在地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相关规定,在建设用地上搭建临时简易建筑,拓展消费新场景。(责任部门:市发改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综合执法局)
(十七)加强各领域政策协同保障。各有关部门加强财税、土地、人才、数据、金融等要素保障和政策协同配合,加大对商贸流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主体培育招引、场景改造提升、活动组织、品牌打造、企业入库纳统等消费促进工作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消费平台项目的招引力度,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责任部门:各相关部门)
(十八)多渠道加大消费活动宣传。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媒介,加大对专题促销活动、重大会展、重点企业、知名品牌的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公交站牌、轨道交通站点闲置广告牌进行宣传。探索组建“潮城名优产品销售联盟”,开展“潮城优品”专题宣传活动,鼓励名优产品企业抱团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商家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市、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旅体局、市工商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