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我市保障房建设,能让市民拥有怎样的期待呢?
低保残疾家庭:搬进廉租房乐开花
47岁的顾小琴家是低保户,她和女儿都患有残疾。2010年,一家人搬入了位于风和丽苑小区B区2幢的廉租房。新房实用面积有50平方米。而费用方面,顾小琴每月只要支付40元的租金。
这一切,让顾小琴的父亲顾金高高兴不已。
顾金高今年74岁,和老伴住在市区南苑一里,家中有三个女儿,顾小琴是老大。老两口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但是女儿一家的生活,让两人操心。
搬家之前,顾小琴和女儿、女婿,一直“蜗居”在顾金高家60平方米出头的房子内。一家五口人,就那么点面积,实在有太多不便与不自在。
后来,顾金高得知廉租房的申请政策,他想,女儿一家是低保户,其中有两个是残疾人,完全符合申请条件。“大概过了半年多,通知下来,申请成功了。”顾金高说,女儿搬新房,一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廉租房很方便,不需要我们装修,稍微准备下,就能住了。”两年多来,顾金高一直念着这个患病的女儿,虽然人搬走了,但他经常去风和丽苑看望女儿。看着女儿居住的小区那么大,绿化环境又很优美,顾金高忍不住感慨:“政策好啊,过去哪有那么好的条件啊!”
采访时,顾金高一直说,女儿顾小琴一家每月能领到800元低保金,除去每月百把块钱药费外,生活虽然不宽裕,但有房住还有低保金领,还过得去。回想起这些年女儿一家受到的照顾,顾金高说,一家人的生活,真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维系。
市民、网友:让“夹心层”安居乐业
市民朱先生:这几年,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很关注。但是,社会上有这么个群体,他们算是城市小白领,收入还可以,但不能够申请经济适用房,也没大量资金支付商品房的首付。他们大多是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要住人才公寓,又因各种条件受限制。他们中既有本地居民,又有外来新居民。
当然,今年我市出台的新政中,公租房政策开始面向新居民,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与突破。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经济适用房“租售结合”的模式,以“先租后买”的模式,缓解“夹心层”的购房压力。
网友“落叶”:房子其实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城市“夹心层”,不管收入多高,面对房价,始终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我觉得,政府在完善公租房、人才公寓申请标准之外,是不是可以推出限价商品房的供给,以满足买不起市场价商品房、又不符合申请经济适用房的普通购房者需求。